• 新聞中心
    SHUANG XI MI YE
    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公司新聞
    哈爾濱五常市:擦亮五常大米金字招牌 全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稻米產業
    2021-05-11

    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組織縣(市、區)系列新聞發布會和實地采訪活動走進五常市,五常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“全面實施稻米產業工程、實現五常大米二次革命”主題新聞發布會。五常市委常委、市政府黨組成員、市稻米產業辦主任孫松宇,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汝壯,市稻米產業辦副主任張野,圍繞“全面實施稻米產業工程、實現五常大米二次革命”這一主題進行新聞發布并回答記者和公眾關心問題,五常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紅玉主持新聞發布會。


    五常市,靈動的山水,豐富的資源,獨特的氣候,鑄就稻米的傳奇。五常大米作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,獨一無二的水稻品種,領先行業的技術優勢,無與倫比的口感品質和眾人皆知的品牌形象,備受全國消費者青睞,已經成為中國高端大米的代名詞,曾先后獲得“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”、“原產地證明商標”、“中國名牌產品”、“中國名牌農產品”、“中國馳名商標”等榮譽,現已成為五常市的金字招牌,更是哈爾濱乃至黑龍江一張靚麗的名片。


    近年來,五常市將稻米產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,堅持“創新體制、完善機制、創新科技、融合發展、提升效益”的原則,從品種、品質、品位、品相、品牌五個方面重點發力,全面實施五常稻米產業提升工程,實現“農民增收、財政增稅、企業增效、消費增信、品牌增值”的“五增”目標,整體提升五常稻米全產業鏈條,推動五常稻米產業二次革命,全力打造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稻米產業。

    科技引領,提升品種。按照“種植一批、儲備一批、研發一批”的原則,以龍鳳山水稻原種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為引領,深化與中科院、中國農業大學、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,運用常規技術、生物技術,著力突破以DNA指紋檢定、分子育種為主的良種良法配套關鍵技術,加快“五優稻四號”(稻花香二號)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研發審定推廣,對種子繁育、儲存、運輸等全環節實行標準化監管,全面提升種業科技創新管理水平。

    建立標準,提升品質。參照國際好大米標準,對五常大米從良種繁育、浸種催芽、育苗插秧、收割倉儲到加工銷售的27個流程99道工序,逐一細化,制定了五常大米種子、環境、種植、投入品、倉儲、加工、產品、管理等八方面地方標準,樹立稻米行業標桿,引領龍江乃至全國稻米產業走向世界。研究制定《五常大米原產地保護提升規劃》,實行“生態保護紅線、環境質量底線、資源利用上線和制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”的“三線一單”管控辦法,科學劃定先導區、過渡區和潛力區,探索分區定價,全力筑牢頂級品質基礎。

    挖掘內涵,提升品位。突出生態價值,堅持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,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,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五常大米種植環境,全面落實河長制,實施黑土地保護提升工程,大力推行不用化肥、不用農藥、不用除草劑的“三不用”行動,農業灌溉用水達到Ⅲ類標準以上,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4%以上,水稻生育期內空氣優良天數達到100%。突出文化價值,將五常大米農耕文化、稻作文化融入“仁義禮智信”五常精神,建設五常稻米文化博物館、稻米學院、稻鄉民居,發展稻鄉旅游,叫響“中國稻鄉·生態五?!逼放?,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。突出時代價值,按照“糧頭食尾”、“農頭工尾”要求,提升大米加工質量和標準,推進五常大米米糠油、大米酒等項目,發展育秧基質板、秸稈纖維地膜和有機肥等項目,以一業繁榮促進百業興旺。


    內外兼修,提升品相。在保證品質、口感的前提下,運用現代科技提升大米的觀賞度、辨識度,以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為依托,依據五常大米產業標準體系,升級完善五常大米溯源防偽系統和五常大米網,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視化追溯。同時,對五常大米各類標識物實行統一管理,在國家主流媒體、大型門戶網站對五常大米從春種到秋收到餐桌進行全方位、立體化宣傳,講好五常大米故事,讓“購五常大米,認溯源標識,到官方旗艦店”人盡皆知。

    強力整合,提升品牌。成立五常市稻米產業管理辦公室,推動行政職能整合、生產資源整合、銷售渠道整合,使稀缺的五常大米資源賣出好價錢。啟動五常大米公共服務中心建設,加快五常大米官方體驗店在全國銷售布局,打造全國優質稻米定價中心、交易中心、倉儲中心、物流中心。同時充分利用中歐雙方簽署《中歐地理標志協定》,五常大米等100個知名地理標志首批受到歐盟保護的契機,全力打造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稻米產業,培育世界頂級稻米品牌,發揮行業表率作用,引領中國稻米產業走向世界。



   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二